对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 第0380号建议的办理落实情况
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
现将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制造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建议进展和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视察工作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围绕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持续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1-8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5%。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40.8倍,服务机器人增长42.3%,工业机器人增长40.0%。企业效益稳中向好,成本和费用不断下降,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4.98元,比一季度减少0.62元。
二是新动能引育进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4个重点产业为引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13个产业为主体的“4+13”产业推进体系锋芒渐露,新经济发展引擎日益强劲。人工智能形成了以“天河三号”超算、曙光计算机、飞腾CPU、银河麒麟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自主安全可靠产业链,360公司总部迁移到天津。生物医药形成了包括生物制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功能食品、服务外包等的完整产业链,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成为我市唯一一家在港交所主板生物科技板块上市的企业。新能源重点引进培育国能新能源汽车、艾康尼克纯电动MPV等龙头企业,荣盛盟固利新能源动力电池二期、合众汇能超级电容器启动建设。初步形成滨海新区化工新材料、宝坻动力电池材料等特色集群,金桥焊材智能化制造新基地项目已开工。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快于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
三是创新平台载体支撑力不断增强。加快现代中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基材料创新中心等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指导督促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经典名方等高水平研发项目。建成了5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5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启动2019年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财政经费支持金额8360万元;启动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财政经费支持金额1100万元。
四是“互联网+制造业”加速深化。推动赛象科技橡塑机械MRO工业互联网平台、宜科工业互联网赋能测试平台等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行业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本地化平台服务体系。遴选认定海尔、爱波瑞、阿里云、紫光云等17家本市首批企业上云平台服务商,启动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加强政策解读,上半年新增工业企业上云近600家,全市累计达4900多家。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跨越式恶补”,截至目前,城市出口带宽达到2.65万Gbps,4G基站达到6万个,建成5G基站1600多个,打造了全国里程最长、基站最多的5G业务精品路线,实现了国内首个通过连片覆盖5G网络进行的5G+8K+VR视频直播。
五是加速培育智能科技产业。出台《天津市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人工智能产业细分为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终端等七条产业链,围绕“七链”逐步建立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百亿元智能科技产业政策和“智造十条”实施细则,2019年上半年两批资金项目计划安排项目423个、资金8.08亿元,打造了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智能制造企业占比近两成,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占比近三成,并呈逐季走高态势,增速达到两位数。智能科技形产业形成自主安全可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9大优势领域;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投资额超1200亿元;发布了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世界首个人工智能供热解决方案落地应用,国产64核高端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六是人才引育政策效应不断彰显。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9.9万人,其中学历型人才11万人、资格型人才3.6万人、技能型人才4.9万人、创业型和急需型人才共0.4万人,累计认定3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引进急需人才3300多人。深入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累计遴选认定1252家企业,引进培育高端紧缺人才15339人。实施引进人才“绿卡”制度,累计发放“绿卡”45360张,为来津外籍人才提供交通、医疗、子女教育等一揽子服务。出台实施《人才公寓认定支持办法》,着力解决各类引进人才安居问题,先后认定4批市级人才公寓12家15487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