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向市工信局反馈“回头看”督察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2019年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方案》要求,2019年8月22日至9月6日,天津市环境保护第十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督察组通过听取汇报、调阅资料、个别谈话、走访问询、受理举报、现场抽查等方式开展工作。督察期间,共与2名局级领导干部,5名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进行个别谈话。走访有关单位及其他督察组9个,调阅资料52份,现场检查各类点位5个。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反馈意见。按照全市统一安排,督察组于2019年12月27日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进行反馈。
督察认为,从“回头看”情况看,市工信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中央环保督察和2018年市级环保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笃学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推动整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思想认识持续提高。市工信局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学习,2018年市级环保督察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多次党组会、理论中心组学习、局长办公会和月例会,传达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院士专家行”活动,组织召开工信大讲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培训会等,开展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通过学习,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绿色决定生死”的内涵实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加强领导,目标任务部署到位。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单位为成员的市工信局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分别建立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会议、信息报送、督导调度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局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带队赴国家相关部委、重点企业沟通对接,组织审定工作方案,深入现场调研指导,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各分管领导齐抓共管、包联推动,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联动,形成了班子齐抓共管、处室各司其职、上下紧密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狠抓落实,重点工作取得实效。市工信局承担的5项中央整改任务和7项市级整改任务,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结构、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治理、控制钢铁产能在2000万吨以内、工业燃煤锅炉清零和提高思想认识等。截至2019年底,控制钢铁产能在2000万吨以内、工业燃煤锅炉清零2项中央环保整改任务已完成,市级环保7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整改,其他工作任务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同时,按照国家和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市工信局认真落实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秋冬季错峰生产和运输、提高外受电比例、推广新能源汽车、落实非电行业重污染天气预警等各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督察指出,市工信局承担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任务工作质量与中央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尚有差距。主要问题有: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督察认为,市工信局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新动能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仍显不足,传统产业比重仍相对较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22.6%;汽车、机械装备等高端装备产值比重达到23.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长19%;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0.8倍、42.3%、40%,我市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总体来看,我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今年1-7月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7.6%,总体规模偏小,还不能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同时,传统产业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快,石化、冶金两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29.1%,其中,冶金产值比重14.4%,受国企混改和钢铁市场上行双重因素的影响,今年产值比重有所上升。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3.3%,与北京(24%)、上海(21.2%)等大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由此看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新旧动能转换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是“园区围城”治理任务艰巨繁重。第一,园区治理计划安排存在前轻后重,各区进展不平衡。比如,全市116个撤销取缔园区中,2018年实际完成13个,2019年计划30个,实际安排45个,但仍有58个任务安排在2020年完成,占全部撤销取缔园区任务量的50%;如根据对西青区汇总统计,该区2020年工作任务占比达61.3%,后续压力极大;武清区工信部门在园区围城治理上整体推进力度也不够大,工作没能跟上全市时间进度安排,造成后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压力较大。第二,个别园区管理体制整合不到位,比如,在计划内130个工业园区(集聚区)整合过程中,多采取“一区多园”、“委托代管”等方式,“体制融合多”,“空间整合少”。而且整合后园区的总体规划调整、冠名、运营管理机构及市级管理部门等尚未明确。如按照宝坻区工业园区(集聚区)围城问题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整合市级以下园区达到15个。目前还有部分已整合园区尚未实现与市级园区体制融合;2020年涉及治理任务的一些园区(集聚区)还存在部分不符合现行规划或未做规划环评的问题。第三,个别撤销取缔园区内存在违法违规企业生产的风险。撤销取缔园区内企业虽已完成“两断三清”,但因资金短缺等因素,部分厂房未及时拆除,各区又很难做到全时段、全方位监管到位,存在违法违规企业生产的风险。如津南区工信局作为“园区围城”问题治理工作的牵头单位,未及时细化工作措施和责任清单,园区治理标准不高,报送已完成治理任务的工业园区内仍有部分企业未搬迁,部分已搬迁企业内仍存有机器设备和生产原料。
三是破解“钢铁围城”工作还需加快进度。督察发现,由于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要求变化、渤钢系企业重组等原因,我市部分钢铁企业满负荷生产,涉及未完成重组的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展缓慢,出现我市钢铁行业产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较大现象。2018年第四季度,全国其他地区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2%,而我市增长36%;今年上半年,我市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上升12.6%和13.2%,成为拉动我市PM2.5浓度上升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我市两家钢铁企业完成了主要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30%以上。但今年4月份渤钢重组以来,相关企业生产状况回归正常,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产量和效益大幅度增长。虽然超低排放改造使强度有所下降,但污染排放总量仍上升。2020年底前,完成3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工作。
四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与产业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按照《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2016年起国家逐年下调财政补贴标准,随着补贴的退坡,车辆市场售价同比上涨,购置新能源汽车成本不断增大。为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购置成本,加快从整车、电池到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引进培养方面,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方面,提升津产新能源整车和动力电池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方面,市工信局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
五是工作中存在欠缺主动沟通现象。督察发现,市工信局参与的各部门组织的全市性工作虽整体质量较高,但个别工作还存在主动沟通不到位。比如,国家印发《污染地块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指南(试行)》,按照市政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我市落实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多次征求市工信局意见,市工信局对有关环节问题只做了电话沟通,没能具体回复,虽后期及时补救,但对工作具体落实产生一定影响。
督察组要求,市工信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指示要求,切实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全局和战略位置来抓,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创新思路招法,持续加快推进后续整改工作。要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勇于担当作为,主动进位,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创新思路和招法,持续加快推进后续整改工作。对已经完成的整改事项,主动开展“回头看”,巩固已取得的整改成效,坚决防止问题反弹,确保整改经得起核查,经得起检验;对尚未全部完成或需要逐步解决的,特别是对破解“钢铁围城”和“园区围城”治理任务,细化钢铁企业退出方案,要实行挂图作战,狠抓“一园一策”、“一企一策”方案落实。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治理工作任务。要加快超低排放改造进度,完善细化“公转铁”专项方案,切实提高铁路专用线利用率。要强化督导考核,全程跟踪问效,以最实的措施、最硬的手段、最坚决的行动,从严从实、保质守时完成整改。
三是要举一反三,推动形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把整改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深入企业、深入一线,为企业解难题,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敢担当、敢拍板。要以此次“回头看”为契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从源头上完善制度,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