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履行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秘书处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本市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坚持创新驱动,北京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科技战“疫”贡献“北京力量”。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建专班,出台加强疫情科技攻关、服务企业发展“双十条”措施。截至2020年底,京产疫苗率先获批附条件上市,全国其他进入III期临床的4个疫苗中,北京占3个;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新冠疫苗紧急使用;全国共有5个团队的中和抗体获批临床,均来自北京;9个诊断试剂获批上市使用,数量居全国第一;支持 AI 影像辅助诊断产品、市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自清洁口罩等创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构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链条追溯、系统化监测、多方位消杀”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发布370多项中关村科技抗疫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推出企业抗疫发展“千帆计划”“抗疫发展贷”等举措,实施“中关村创投战疫投资行动”,组织“抗疫情助就业”企业公益网络招聘会,加大对科技小微企业研发支持,疫情期间支持小微企业近5千家,推动孵化机构为1.1万家企业减免房租,助力科创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打造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编制《“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谋划发展新路子。新成立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启元实验室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量子院研制出国际首个量子直接通信样机,首次发现并制备出一种磁性拓扑绝缘体;脑科学中心构建新型脑-脑接口,实现小鼠间高速率的运动信息传递;智源学者、清华大学张悠慧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全年北京地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占全国40%。
三是主平台与主阵地作用凸显。中关村科学城发布实施北区发展行动计划、创新政策2.0版。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平台率先进入科研状态。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初具规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7项。顺义区发布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中关村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出台分园三年提升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积极做好稳增长工作,预计全年示范区总收入达到7.2万亿元,实现10%左右的增长,9个分园收入过千亿元。
四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先行先试改革实现新突破,财政部等部委支持在中关村开展公司制创投企业、技术转让、高端境外人才等税收试点,国家外汇管理局升级中关村外债便利化政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条例16项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支持9家单位开展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制定《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实施促进孵化服务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科创30条”顺利完成8项重点任务。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首设人物奖,薛其坤、胡伟武等11位专家荣获首届人物奖。推动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动“新三板”精选层改革,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形成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创建方案。
五是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持续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新增创新药3个,数量居全国首位,高端医疗器械获批数量亦居全国第一。建设“未来智能系统平台”,引领国际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方向。2020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近1900亿元,是2015年的2.6倍;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支持新建14个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中关村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加快新场景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行动方案,发布第二批30项和两批7个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项目。科创母基金带动社会资本 561.32亿元,放大5.47倍。1-11月,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增速14.7%;中关村企业专利授权6.3万件,同比增长17.7%;企业PCT专利申请5318件, 同比增长38.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6.9%和7.2%。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6000 亿元,同比增长 10.9%。
六是科技创新辐射影响力显著增强。积极推动“一核两翼”同频共振。推动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8500多家。全年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 347亿元,同比增长22.7%。深入落实“科技冬奥”行动计划。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制定印发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工作体系布局。高水平举办中关村论坛,国际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2020》显示,北京位列全球第五。
七是加强党的领导夯实政治保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讲政治、抓党建、服务基层”行动。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创新发展战斗队,激发投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热情。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与驻委纪检监察组联合开展驻点监督检查,切实抓好整改工作,从健全制度入手,推动标本兼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开展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调研,开展“作风建设月”活动。坚持党建引领,认真做好“接诉即办”工作。
2020 年也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北京科研产出连续三年雄踞“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1/4,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 1/3;累计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2.5 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超八成。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企业总收入比“十二五”末增长 8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 40%,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稳居榜首。科技创新已成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夯实了基础。
二、坚持自立自强,全面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2021 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十六次全会精神,以合署办公为重要契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深入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为“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示范区升级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起好步、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一是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做好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统筹布局“从 0 到 1”的基础研究,完善“揭榜挂帅”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
二是实施重点跨越工程。聚焦战略长板,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加快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促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发挥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排头兵作用,进一步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推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城”对接。
四是全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加大创新药、疫苗、医疗器械研发,建设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开放服务平台。落实“五新”行动方案,做好应用场景顶层设计和落地推广,强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五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落深落细成果转化条例和“科创30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六是深化开放创新合作。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统筹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加快三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衔接、融合互动。以“两区”为牵引,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更加国际化便利化。持续提升中关村论坛的国际影响力,依托“三平台”等高端平台,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新机制。
七是打造好中关村“金字招牌”。深化先行先试改革,积极推动中关村示范区、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三区联动”,加快中关村人才特区和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更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布局建设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推动构建“241X”产业发展格局。
商务喇叭版权声明:以上内容均转发自互联网,信息形式为公开信息、不含涉密信息、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